35岁了牙齿能矫正吗(35岁了牙齿能矫正吗毁坏牙齿吗)

阅读:0

时间:2023-05-31 09:47:47

作者:爱美啦

公务员考试中的“35岁门槛”再度引发关注。日前,“建议公务员考试取消35岁限制”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

2月26日,全国人大代表蒋胜男建议,应该逐步放开公务员录用的“35岁门槛”,倡导全社会招工消除职场年龄岐视,并进而要求整个社会(企业)取消对招聘者年龄的硬性设限,帮助再就业人群打破35岁年龄限制。

根据国家公务员局网站2020年1月8日发布的“公务员录用规定”显示,公务员报名条件明确规定为年龄为十八周岁以上,三十五周岁以下。

光明网:该重新审视就业市场“35岁门槛”

在我们的国情下,公务员招考的年龄限制,有着极强的示范效应。揆诸现实,“35岁门槛”几乎或明或暗地存在于各个领域。高校、科研单位、企业……几乎可以说都践行着“35岁以下是人力资源,35岁以上是人力成本”这样的选拔观念。这既是一种被人为强化的年龄歧视,也在客观上带来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束缚着社会才智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职场的年龄限制越严,就越容易伤害女性在生育上的“自主性”,从而构成对生育空间的一种压榨。因此,无论是社会整体受教育年限的提高,还是人口红利式微,以及老龄化加剧、提升社会生育率的需要,35岁这道就业市场的“金线”,理应受到重新审视。到底是延后还是直接取消,需要综合性的研判。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一种过去时代的产物,它的确到了应该优化的时候了。

半月谈:选贤任能须破除“唯年龄论”

公开遴选公务员工作,本是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以及加大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力度的重要举措之一。然而,由于多地对于“35岁以下”存在硬要求,导致出现了“有意愿的去不了,刚培养的留不住”“二次择优卡住优秀基层干部”等问题。选贤任能,应坚持不拘一格,破除“唯年龄论”尤为必要。年龄的“门槛效应”,同样会在基层催生连锁反应。在一些地方,除了35岁之外,还根据岗位不同,明确了32岁、30岁或29岁等不同的遴选“门槛”,这也进一步导致了一些新入职的基层公务员早早地把重心放在了备考之上,而不是想着怎么更好地开展工作。在中央大力倡导要努力选好干部用好人、建立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的背景下,选贤任能“不唯票、不唯分、不唯GDP、不唯年龄”四个不唯要求,已经为新时代的人才选拔工作指明方向。“唯年龄论”,亟待纠偏。

中国青年报:别让年龄成为人才服务社会的“红线”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很多应届毕业生很难在刚毕业时找到最合适、最满意的工作。很多人需要在多个单位甚至不同行业“兜兜转转”几年,才能找准职业发展方向。还有不少人求学历程漫长,若工作几年后再读研读博,毕业时就三十多岁了,没有多少时间再去参加公考。其中不乏大器晚成的优秀人才,如果他们仅因年龄因素错过公务员考试,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如果有关部门在未来决定打破公务员考试的年龄限制,或将在全社会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引导用人单位不以年龄论英雄,在更大层面上解决年龄歧视问题,从而充分释放就业活力,减轻就业压力,推动就业观念多元化。如今社会老龄化趋势愈发严重,退休年龄也在推迟,对职场人而言,35岁完全可以“重新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决各行各业的“35岁门槛”问题,纠正不合理的用人观念,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务实举措。

南方都市报:打破公务员35岁招录门槛,能起到示范作用

公务员招考不应该仅仅是人力资源逻辑,还有公共逻辑。政府部门的所作所为,在整个社会有很强的示范效应。政府部门对年龄采取门槛政策,其他企业就会效仿。正如蒋胜男所言,公务员考试取消35岁门槛限制,将对全社会起示范性作用,成为社会组织、个体行为的参照准绳,有利于解决就业市场年龄歧视,对于全民生育婚恋养老和社会心态都有着巨大影响。所以,将35岁作为一个公务员招考的限制,并无工作需求上的必要,在社会示范性上也不应该。企业设立35岁的门槛,目的是为了择优,但实际效果,却很可能相反。改变、提升企业的观念,是企业与就业者的双赢。以公务员招考为切入点,消除年龄歧视,有助于提高35至50岁甚至60岁的劳动力人口的工作积极性,使其成为我国未来即将步入的老龄化社会劳动力市场的中流砥柱。

南方日报:通过积累摆脱“被嫌弃”的境地

这条建议已经被提出不止一次,每次都能被顶上热搜,足见年龄限制给公众带来的困扰之深。支持者未必都是已过35岁正打算考公的人,但人总归要步入中年。到时候上有老下有小,肩上负担格外沉重,一方面担心被用人单位找理由优化掉,另一方面找工作也变得更加艰难,国家机关招聘都设置了年龄上限,其他用人单位的要求可想而知。大家期待公务员录用取消“35岁门槛”,一定程度上是期待国家作出表率,引导全社会善待“被嫌弃的中年人”。规定35岁或45岁的年龄上限也好,要求学历背景也好,用人单位设置的种种招聘门槛无非是为了更好地选拔人才。拆掉招聘的“35岁门槛”或许需要时间,但每个人可以通过积累摆脱“被嫌弃”的境地,跨过各种明示或暗示的门槛。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梁冰

统筹: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