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体隆鼻多久可以侧睡(假体隆鼻多久能侧睡)

阅读:0

时间:2023-06-27 11:04:46

作者:爱美啦

炳灵寺石窟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王台乡小坪村东北 2.5公里的小积石山大寺沟中。现存窟龛主要集中在下寺沟西岸南北长350 米,高 30 米的峭壁上,附近的佛爷台、洞沟、上寺等处也有零星窟龛分布。炳灵寺石窟由下寺、洞沟、上寺三部分组成,共有窟龛216 个,造像 800 余尊,壁画 1000 平方米,各类塔 56 座,藏品 345件。

下寺区,窟龛 195 个,雕像近 800 尊,壁画 900 平方米,大部分窟龛开凿在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这里是石窟群最集中的部分,也是精华所在;洞沟区位于炳灵下寺和上寺之间的洞沟内,始建于明代,现存窟龛 8 个,石雕像一尊,壁画 40 平方米,2、5、7 窟内造像已毁,壁画保存较完整,3、8 窟仅存少量壁画,6 窟雕像保存完整,其余各窟的造像和壁画遭到人为的破坏,不存在遗迹;上寺区是炳灵寺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下寺北 2.5 公里处,建于唐代,现存窟龛 13 个。现在的 1 窟(卓玛殿),是 1986 年由当地群众和四方善男信女募捐修建成的仿汉建筑,内存唐代雕像、明代塑像、卓玛佛、唐卡、佛经、铜像等珍贵文物,保存完好。2 龛内雕一 4 米高的弥勒大佛,后经明代重修,保存完好,其余窟分散在各沟岔里,为明代壁画,现因风化脱落、烟熏、人为破坏等,残损严重。

从十六国时代(公元439年)开始雕凿,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各代,已有1600多年历史。炳灵寺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后历有龙兴寺、灵岩寺(唐)之称。明永乐年后,取藏语“十万佛”之译音,取名“炳灵寺”。在藏语中,“炳灵”是“十万佛”的意思,所以,炳灵寺,也就相当于汉语中的“千佛山”“万佛洞”了。窟内现存西秦建弘元年(即公元420年)的墨书题记,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有明确造像纪年的题记,这篇题记的发现,为我国早期石窟的分期断代提供了重要标尺,确定了炳灵寺在石窟界的地位,比敦煌莫高窟的题记还要早100多年,开创了整个石窟艺术考古界的先河。

炳灵寺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意义阐述:炳灵寺石窟是我国著名的石窟寺之一,依山傍水,不仅有奇峰耸立、风景如画的自然风光,还有原汁原味的古刹庙宇和古老质朴、精美绝伦的雕塑、绘画艺术作品,是集人文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佛教圣地。它位于丝绸之路南道,是佛教艺术东渐西传的中转站,记载着佛教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炳灵寺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世界文化遗产中,中国境内有22处文化遗产点。

河南省有4处: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

陕西省有7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张骞墓、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

甘肃省有5处: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6处: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克孜尔尕哈峰燧、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北庭故城遗址。

走遍中国的每一处世界文化、自然遗产是我内心的一个美好愿望,需要付诸行动,慢慢去踏寻……


接上篇《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行记(上)——徒步杨塔石林、炳灵上寺》

徒步行走3小时14分,于13点02分,到达炳灵寺石窟。峰回路转,眼前忽然出现一座单拱桥,横跨在干涸的河床之上。远远望去,那尊标志性的炳灵大佛就位于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雄浑庄严。

站在景区下面的沟里,不同角度拍摄大佛。

回望,就是从这条沟内,徒步行走到炳灵寺石窟。

站在进入景区的第一座桥的东面,向西眺望。从此处看,此景名曰——一帆风顺。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姊妹峰。

向北远眺,沟内的尽头就是大佛位置。

桥西头有一炳灵寺石窟的行走路线指示牌,书法家舒同题。然后沿着环形道路开始参观。

1窟。开凿于西秦,是炳灵寺石窟仅存的两个西秦窟龛之一,西秦原塑立佛一尊,明代改制一佛二菩萨。存西秦和明代壁画。1967年水库蓄水就进行了清理,由于造像为石胎泥塑,无法搬迁,保护难度大,加之当时处于“文革”,简单处理后,拍照留存,水库蓄水后淹没淤泥之中。

3窟,盛唐。方形平顶窟,南壁开上下两龛造像,正中雕一唐代四坡顶,仿木结构四方石塔。窟内四壁为明代重绘密宗佛教壁画,题材有结跏趺(fū“足”与“夫”联合起来表示“足背”坐佛(结跏坐:俗称双盘──先将左脚掌置于右大腿上,后再将右脚掌置于左大腿上,这种双盘的坐姿,又称“吉祥坐”。假如先将右脚掌置于左大腿上,后再将左脚掌置于右大腿上,也就是反方向,则名为“降魔坐”,或称“金刚坐”)、胁侍菩萨、居士、藏僧、法器和极乐世界场景。

4窟,初唐。平面马蹄形略带穹窿顶窟,造像躯体挺拔修长,站姿挺立,身形圆润饱满。壁画系明代重绘藏传佛教内容。窟内石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其布局为正壁为一佛二弟子,左右两壁各石雕一菩萨一天王,右壁一菩萨一天王已缺失。

公元763年,吐蕃占领陇右,藏传佛教亦随之东渐。及元,忽必烈以为国教,萨迦、噶举先后进驻。明永乐,格鲁兴,封宗喀巴为“大慈法王”,对炳灵寺窟龛、壁画多有重修、重绘,尤其壁画占其80%以上,故形成汉藏佛教并存一寺之独特风貌。

5窟,晚唐开凿,和四号窟紧邻。平面马蹄形穹窿顶,周围设低基坛。龛内石雕一佛像,佛左手施禅定印,右手结降魔印,结跏跌坐于束腰半圆形台座上。

6窟,北周。为炳灵寺石窟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洞窟。窟内石雕一佛二菩萨。佛低平肉髻,面相丰圆,五官集中,脖颈粗短,躯体敦厚,身着通肩大衣,结跏趺坐,双手结禅定印。四壁画禅定千佛,佛间以树相隔,千佛下层绘数只猴子及喜鹊在树丛间嬉戏。二胁侍菩萨高发髻,饰耳坠、项圈,面如满月,娴静含笑,斜披络腋,下着长裙,身体比例协调,表情温和,虔敬而立莲台上。

7窟,晚唐。窟为平面马蹄形,低基坛,窟门方形。窟内石雕一立佛,佛磨光高肉髻,面相丰园,双目平视,着双领下垂袈裟,双手与胸前托钵,立于圆形台基上。佛背项光绘红土色,袈裟原彩绘赤红色,现变黑。佛左右侧墨书题记。

8窟,隋朝。窟平面方形,正壁泥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左侧菩萨为唐代补塑。佛半结跏趺坐台基上,左手置于膝盖,手握袈裟一角,右手臂已毁,胸前墨书卍字,嘴唇墨绘蝌蚪状胡须。肉髻已毁,螺发。二弟子二菩萨均不同程度损毁。窟内有隋代原作壁画。

10窟,晚唐。窟为马蹄形,略作穹窿顶,高基坛。窟内石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佛像头已毁,佛着袒右肩袈裟,右手抚膝,左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束腰叠涩式方座上。左侧弟子像移入博物馆。右侧弟子像,头和足不存,双手拱于胸前。右侧菩萨被盗,天王像被移入博物馆。

11窟,唐代。窟为马蹄形平顶窟,高坛基。窟内原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现存一佛,二弟子和一菩萨均移入文物库房保存。佛降魔成道相,磨光高肉髻,肉髻前与底发之间雕髻珠,着袒右肩袈裟,右手结降魔印,左手作禅定印,结跏趺坐束腰叠涩式方座上。四壁彩绘有佛、菩萨、弟子像等壁画,窟顶正中彩绘莲花藻井,周围绘五身飞天围绕莲花旋转飞舞。

12龛,唐代。三个尖顶浅龛,石雕一地藏二菩萨。雕像残留有彩绘痕迹。

13龛,唐代。尖拱顶浅龛,石雕一立佛,高肉髻。肉髻前雕髻珠,面相丰园,双耳垂肩,眼角细长,作下视状,着袒右肩袈裟,袈裟紧贴身,下着裙,右手下垂作与愿印,左手举于胸前握袈裟一角,立于半圆形仰莲台上。

15龛,唐代。摩崖方形浅龛,龛右侧已经坍塌。石雕一佛二菩萨,均被人砸毁,仅左侧菩萨相对比较完整,左侧菩萨高发髻,面相丰园,眉作双阴刻线,闭目沉思,厚唇,戴项圈手镯,上身袒露,下着长裙,右手下垂提净瓶,左手上举持莲蕾,腰部扭曲,立于半圆形仰覆莲台上。龛左侧阴刻题记。

网上搜索的一张照片。

16窟,北魏。历经唐、明清重修。原位于十五龛至十七龛下方15米处,悬崖上开凿的底层洞窟,1967年水库蓄水洞窟被淹没,泥塑佛涅槃造像切割成九块搬迁到对面新建的卧佛院。原址为睡佛院,是利用天然洞穴开凿而成,洞窟外原建有木制结构木檐,洞窟前砌有院墙,形成一个院落,建有僧房和印经房,所称睡佛院,今已不存。涅槃像通长8.6米,右胁而卧,左手平伸于体侧,头枕二层台。高肉髻,磨光发髻,颈细,身体修长,属北魏晚期的清瘦型,着通肩袈裟。与全国其他睡佛不同之处在于,本涅槃像脚穿木屐。涅槃像历经唐,明清重修,已经改变了北魏晚期的清瘦型,但对北魏原塑形体没有改动,唯有面部和衣边局部有所凿伤。2002年对佛像复原时剥离了唐代重修层,显北魏原作泥塑。

17至47龛均为唐代造像,摩崖浅龛,共有佛像24尊,菩萨46身,弟子16身,天王4身,夜叉2身,完成于唐高宗至武则天时期。造型简洁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驻足观望,静静欣赏。每一尊佛像仿佛在向游客们讲述着中国古老而伟大的艺术成就。炳灵寺石窟塑像造形凝练,神态生动,手法简练,比例协调,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达到了完美的艺术境界,充分体现了当时高超的艺术技法,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64、65龛,盛唐。里面横长方形斜披顶浅龛,64龛内石雕一佛二菩萨二天王,两侧菩萨高髻云鬓,长眉凤眼,隆鼻,小嘴,容颜端丽,婀娜多姿,身体成S状立于莲台之上,姿态优美,体现了宫中舞女妩媚动人的形象。两侧天王均残损,双足下踩一小鬼,小鬼头发竖起,双目圆睁。龛内残留壁画。64龛造像精美,在炳灵寺石窟唐代造像中具有代表性。

唐代的造像注重形象动态的节奏,身材的优美自然和体形的丰满,无论佛还是菩萨,都是理化的人体。一个个优美的形象,是人体形象自然美的高度概括,尤其是匠师们高超的技艺对人体肌肤的加工,使其微妙地表现出活的生命,有血有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70窟,唐代开窟,明重塑重绘。平行成方形,略呈穹窿顶。窟内原作已毁,仅留四壁方形孔眼,现存明代彩绘泥塑八臂十一面观音像,高 2.73 米,塑于窟中心稍后。十一面由上而下分五层,一层为佛面,螺髻,塑有头背光;二层为三眼红发,巨目獠牙之法王像,五智冠毁,头束红缯左右伸卷,大耳有孔无环;三、四、五基本相同,五智冠已毁。五层头由上而下逐渐增大;下三层九首,每三首共有两耳,面目清秀,表情慈祥,臂,手腕皆有钏镯,戴项圈,挂珠饰,衣饰华丽,丰胸细腰,圆腹,脐部束腰围,内外裙三层,青底红边,金涂璎珞,垂带两条于两腿间上下叠,上青下红。头身皆涂金。中两手合十,其余六手自然伸张,手指多毁,赤足立于两层仰莲台上。壁画大都被烟熏黑,彩绘有千佛,八臂欢喜佛,菩萨,喇嘛僧,喇嘛舍利塔,供养人,宗喀巴佛,药师佛等。

71龛至81龛。74龛最大,为隋代浮雕力士像,其余均为唐代。

82窟,北周。明代彩绘壁画,窟为马蹄形,低坛基,顶部凹凸不规则,窟内塑一佛二菩萨。

86窟、 87窟均为唐代开凿,明代重绘壁画。

125龛,北魏。为北魏石雕像的精品。里面方形圆拱顶形浅龛,尖拱龛眉,龛端二龙首反上。龛内石雕释迦和多宝佛,佛两侧石雕二胁侍菩萨,龛外雕二力士。释迦、多宝佛并坐于龛内。二佛相向侧身而坐,相互呼应共同面向礼佛者。佛肉髻低平,面颊瘦长,双目下视,细眉小眼,鼻小且隆,嘴角微微上翘,似笑非笑、似动非动,二佛似高谈阔论,又似窃窃私语。匠师们独具匠心的雕刻手法把人物的内心活动刻画得惟妙惟肖。形象瘦削的夸张处理,石雕劲力的质感,凝聚着宗教的哲理,也体现了当时崇尚“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审美理想。

134窟,北周。壁画唐代重绘,佛光左右分别绘有普贤菩萨乘象,文殊菩萨乘狮以及比丘与持伞盖者,千佛等,造像明清重修彩绘。平面呈马蹄形,高坛基。利用天然洞穴略加修整而成。高坛基上塑一结跏趺坐佛及二胁侍菩萨。

抬头向上拍摄。

炳灵寺石窟的发现,更可说明了祖国历史文化的伟大,更可说明祖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冯国瑞(著名学者,被梁启超誉之为“美才”、“奇才”)

网上搜索的照片。

修复前的炳灵寺大佛。炳灵寺附近地理位置特殊,犄角河西,肘腋陇右,又是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兵燹(xiǎn)不断。而唐代大佛作为窟中最显要的标志性造像,难免会首当其冲蒙受罹(lí)难。从大佛周围千疮百孔的楼阁残留栿(fú)孔及体表满目疮痍的现状和不同时代的修复痕迹来看,在一千余年的历史变迁中,因战乱纷争,大佛至少遭受过两次严重的摧残破坏并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重修。这些历史事件也同样折射出了炳灵寺这座千年古刹的兴衰起伏。

171龛,唐代。这座弥勒大佛,始建于公元731年,距今近1300年,大佛高27米,是炳灵寺体量最大、最具有标志性的大佛,是世界第九大佛,中国第五大佛,同时也是甘肃第三大佛(武山拉梢寺石窟摩崖浮雕的结跏趺释迦牟尼坐像包括佛座通高36m,是甘肃省第一大佛;敦煌莫高窟第96窟弥勒倚坐像也称北大像高35.5m,为第二大佛;炳灵寺第171龛大佛通高27m,为第三大佛),在国内大佛造像中亦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是古丝绸之路与唐蕃古道沿线上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及深远的旅游影响力。因其高大壮观的体量而成为炳灵寺的形象标志。

据当地文物研究人员撰文介绍,炳灵寺石窟大佛上半身为石雕,下半身为泥塑的大佛,原有保护性九层楼阁,在明朝成化年间进行过大规模维修,其本体保留的明代信息至今较为明显。在清代河湟地区发生战乱后,保护大佛的九层楼阁被烧毁。从此,这尊千年大佛便长期暴露在日晒雨露之下。由于长期露天耸立,大佛存在着泥层空鼓、酥碱、脱落及颜料层起甲,塑像石胎本体破碎脱落等病害。

唐代弥勒大佛为摩崖浅龛浮雕大像,上半身依山石雕后表面覆以泥塑层,下半身以泥塑为主。大佛初建于唐代,后经历史上多次修复。现存头顶原唐代波浪纹顶髻外侧,有明代重修的泥塑螺髻。造像面型丰圆,神态庄重,身着覆搭右肩袈裟,左手置腹部,右手抚膝,善跏趺坐(善跏趺坐:双足未盘起,自然垂放之坐姿,又称“倚坐”,西方人称European Style。犍陀罗时期已经出现,盛唐时期则为弥勒佛的标准造形)于仰覆莲台上,体态雄浑伟岸,造型朴实庄严,是炳灵寺石窟中体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大佛。

石窟寺都具有丰富的石雕像或塑像或壁画,它们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精英。这个石窟寺是有其光荣的历史,并保存着很多相当高的艺术作品的。——郑振铎(历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务)

沿着道路继续行走,过桥,到达大佛对面的观景台。

大佛旁边的木梯上去就是169窟(特窟),是炳灵寺规模最大、时代最早、内容最丰富的洞窟,是炳灵寺石窟的精华所在,被称之为“中国第一窟”。它距地面50多米,原本是一个天然石洞,宽26.75米,高15米,深19米,窟内现存佛龛24个。在169窟中最重要的是西秦建弘元年(420年)题记,题记内容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造像缘起,中间部分为正文,第三部分为颂语。题尾有“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的落款。这是我国石窟中现存最早的纪年题记,它不仅为炳灵寺石窟的开创与分期,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也为我国早期石窟的分期断代提供了一个标尺和线索。特窟需要另付费才能观看,可惜正在封闭维修,谢绝参观。

炳灵寺石窟艺术,是玉门关以东最重要的一处。像炳灵这样最早的题记,给我们研究中国 石窟艺术者一个很清楚之标尺,用以衡量玉门关东西各石窟开窟之时间。——阎文儒(北大历史系教授,著名的考古学家、石窟寺考古开拓者之一)

不同角度拍摄的大佛。

炳灵寺石窟在河西走廊的中部,是沿线一系列佛教石窟寺院的一个中继站。河西一带是古代东西部交流的必经的中心地区,而炳灵寺则又是这一中心地区的中间枢纽。——金维诺(国际知名敦煌学者,中央美术学院主任)

睡佛殿。五间宽大的雕梁大堂内,侧卧着一尊大佛,其态端详自若,睡意浓浓。该泥塑睡佛建成于公元512-515年的北魏延昌时期,原16号窟,现搬至此。泥塑卧佛身长8.6米,是我国目前现存的北魏时期的唯一一尊卧佛,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在姊妹峰前留影。

远眺姊妹峰。之后,沿着道路前行,经过刚刚进入景区的第一座桥后,继续行走。

清澈的黄河,蓝天白云下的石林景色十分美丽。群石嶙峋仿佛刀劈斧削。

老君洞。

景色如画。站在黄河边如醉如痴欣赏景色如画的风景,也忘记了去老君洞一游。

先民创造的伟大艺术宝藏。——吴作人(中国 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名誉院长)

14点12分出检票口,行走不远,就到达游轮码头了。

我想,为什么古人要把炳灵寺修建在永靖县呢?于是搜索一下,了解一下知识点。

所谓河西,过去泛指黄河以西。在没有桥梁技术的古代,像黄河、长江这类级别的河流人们是很难渡过的。甘肃兰州虽是丝绸之路上一个主要站点,但在以前,其地理位置远没有它宣传的那么重要。因为古代大部分商队要么走北线,从兰州以东百公里外的红山峡渡黄河,经过凉州(武威)到达甘州(张掖)。要么走南线,经由临洮、河州(临夏),从兰州西边70公里处的炳灵寺渡黄河,经鄯州(西宁),过扁都口到达甘州。因武威历史上战事频繁,多次易主,导致北线时通时不通。而南线不仅是丝绸之路,也是唐蕃古道,所以炳灵寺古渡口通常要比红山峡更繁忙。十六国时期,公元 385 年,鲜卑族乞伏氏先在苑川(今甘肃榆中),后在桴罕(今甘肃临夏)建立了西秦(385—431 年)政权,统治秦、河两州达 47 年之久。西秦的统治者非常崇信佛教,请各方高僧入其境内讲经说法、翻译佛经,其都城桴罕有专门的译经场所,佛教作为统治者的工具,被统治者大力提倡和利用,加之炳灵寺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个重要交通要道,佛教思想自然会沿这条古道缓缓而来。在这种背景下,佛教在此生根、发芽、发展、演变,这里成了佛教圣地,也是我国接受印度佛教艺术的石窟寺之一。因此,在此处开凿石窟,也就理所应当了。

世界那么大,必须去看看,用眼睛享受风景、鼻子呼吸清新自然的空气、耳朵去聆听大自然的静谧、脚步去丈量秀美山川。祖国那么好,必须去走走,走遍名山大川,走遍中国55处世界遗产,就是理想和愿望。别忘了答应自己要做的事情,别忘了答应自己要去的远方,无论有多难、无论有多远……

今天正好是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就选择在今天发表这篇行记吧,感觉挺有意义。

上一篇: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行记(上)——徒步杨塔石林、炳灵上寺

下一篇: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行记(下)——“黄河明珠”,炳灵湖

链接:洛阳行记(一)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

链接: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行记

链接:山西旅行之七——云冈石窟、华严寺

链接:世界文化遗产——重庆大足石刻行记

链接:四川行记(二)——乐山大佛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有关遗址点:

链接:世界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行记

链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锁阳城遗址

链接:西安行记(三)大慈恩寺、陕西历史博物馆

链接:西安行记(四)小雁塔、碑林